Featured image of post 《中国通史》纪录片:031 诸葛亮治蜀

《中国通史》纪录片:031 诸葛亮治蜀

本文主要整理了《中国通史:诸葛亮治蜀》的解说稿,详细介绍了诸葛亮在蜀汉的治国方略、外交策略以及农业和经济改革等内容。

本文主要整理了《中国通史:诸葛亮治蜀》的解说稿。

东汉末年,各个地方势力,各据一方,天下大乱。公元 208 年,在曹操百万大军的高压下,刘备派诸葛亮出使山东,与孙权结盟。孙刘联军在赤壁大破曹军,魏、蜀、吴三分天下之势初步形成。公元 219 年,刘备北伐,孙权偷袭荆州,杀死关羽,刘备北伐失败。公元 221 年,刘备亲率数万大军讨伐孙权,双方在夷陵相持。第二年,刘备被孙权的军队连连击败。夷陵之战惨败,刘备忧愤成疾。弥留之际,刘备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随即病逝。后主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1,总理朝政。自此,举国重任,落在诸葛亮一人肩上。

这是一条使命之船,船上的主人名叫邓芝2,在蜀汉政权中担任尚书。蜀汉建兴元年十月,也就是夷陵之战的第二年,邓芝受诸葛亮的委派,前往东吴。孙权背盟,偷袭荆州,按照一般的情理,蜀汉与东吴从此应该结下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然而,这时的诸葛亮,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策——再次与东吴结盟。

赞曰: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只有永远的利益。面对强大的曹魏政权,蜀汉也只有和东吴结盟才得存活下去。

这个时候的东吴政权,跟曹魏政权仍旧藕断丝连,是否接见邓芝,孙权心中犹豫不决。邓芝便给孙权写了封信,信中说道,自己今天来到这里,不仅是为了蜀汉的利益,也是为了东吴的利益。孙权读到这句话受到触动,决定接见邓芝。见面后,邓芝依照诸葛亮的嘱托,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阐明了吴与蜀唇亡齿寒的道理。很快,孙权跟曹魏断绝了藩属3关系,转而与蜀汉结为盟友。

沈伯俊:蜀汉的开国君主,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就面临着如何治理蜀汉的艰巨任务。经过荆州之失,夷陵之败,蜀汉的疆域,只剩下了一个益州。精兵良将折损过半,开国元勋逐步凋零,吴蜀同盟不复存在,就像诸葛亮后来在《出师表》里边讲的,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而,就在所有人以为,蜀汉和东吴从此将和平相处,再无战事的时候,一个震惊天下的消息突然从东吴传来。这一次,诸葛亮的外交策略即将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公元 229 年,孙权经过多年的犹豫后决定称帝。为了让自己这个皇帝能够得到蜀汉的认可,孙权决定先将此事通报蜀汉。消息传到蜀汉,一石激起千层浪,朝中群臣一片愤慨。自古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只有蜀汉才是天下正统。曹贼窃国,必须诛而伐之。现在,孙权也要称帝,更是大逆不道,蜀汉应与之绝交,并且立即出兵讨伐。

赞曰:孙权这一招妙极。此这个时候提出称帝,对于蜀汉来说从原则上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但是又不得不接受。毕竟在这种时刻,生存才是蜀汉的主要矛盾。而孙权正好抓住了这一点。

孙权称帝,到底应该如何应对,对于诸葛亮来说,这是一个两难的决定。如果要承认孙权这个皇帝,等于损害了蜀汉自身的正统性与合法性。如果不接受,那么两国将重新回到敌对状态,之前的努力将付之东流。然而,对于现在的蜀汉来说,根本无力承受任何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是诸葛亮总理朝政以来,面临的最大的一次考验。

楼劲:在一个通达的政治家看起来,你的意识形态立场,是要服从于你的现实利益的立场。这个时候他是为自我的生存着想。你要生存下去,你必须跟孙权、必须跟东吴政权保持一种联手的关系。否则你无法抗住北方的压力,因为北方现在越来越强大。

愤怒的群臣终于被诸葛亮说服了。随后诸葛亮派出使臣,祝贺孙权称帝。孙权闻讯大喜,随即决定于蜀汉升坛歃盟,对天发誓,戮力同心,同讨魏贼。这样的结果,是蜀汉和东吴都很渴求的,而对于蜀汉来说,却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当外部环境基本平稳之后,诸葛亮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去解决一个令蜀汉头疼多年的问题,那就是,南中叛乱。

这里是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这里居住着一支中国西南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佤族。每逢重大的民族节日,佤族人都会敲起木鼓,挥舞着战刀,跳着世代传承下来的舞蹈,以此纪念祖先的勇敢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三国时期,整个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都隶属于蜀汉政权,统称南中。南中地区世代居住着众多少数民族。东汉末年,腐败政权对南中地区搜刮无度,很多民众不断反抗,一些豪强趁机煽动叛乱,企图割据称雄。刘备当政时形势本有所好转,但在他病逝之后,一些豪强再次趁机叛乱。

赞曰:典型的官逼民反。而且中国民众普遍思想意识落后,很容易被一些有非分之想的人利用,造反也就自然了。

北有曹魏政权重压,南有豪强叛乱,南中之乱不平,蜀汉将两面受敌。诸葛亮决定亲自征讨南方。蜀汉建兴三年春三月,几万蜀兵,在诸葛亮的亲自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向南中地区进发。然而,要想征服这片广袤的荒蛮之地绝非易事。广大南中地区山高林密,危险重重,瘴疠之乡,到处都有充满敌意的眼睛。佤族人历来骁勇善战,每一次战胜敌人,他们都会用特别的仪式进行庆祝。然而,当诸葛亮进入南中之后,向来以凶悍著称的叛乱部队,却没有得到庆祝胜利的机会。他们在训练有素的蜀汉正规军面前,一触即溃,蜀汉大军很快向叛军首领孟获展开攻击,并最终将孟获擒住。让孟获想不到的是,诸葛亮虽然擒住了他,却并没有伤害他的意思,而是请他观看汉军阵营,孟获不以为然,对诸葛亮说,如果能放他回去再决一战,他一定可以打败诸葛亮。诸葛亮哈哈一笑,将孟获放走,约他择日再战。其实,在诸葛亮的心中,平定叛乱,绝不是依靠武力杀伐这么简单。对于南中,诸葛亮有着一个更为长远的打算。史书记载,诸葛亮七擒孟获,七纵孟获,最后,孟获输得心服口服,诸葛亮还要放他,孟获再也不肯回去了,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赞曰:得民心者得天下。

沈伯俊:诸葛亮在军事上发展非常顺利,因为他赢得了民心。得到了少数(民)族民众的欢迎,史书记载,建兴三年春南征,其秋悉平。到了秋天就全部平定了。

收服孟获之后,南中各个部族纷纷归附。佤族人说,他们的祖先还与诸葛亮结下誓盟,生生世世镇守边关,永不叛乱。不过,结束叛乱只是平定南中的第一步。接下来,诸葛亮要真正开始实施自己对于南中的计划了。

这里是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爬街村。 1970 年代,尼桑老人,作为西盟民族工作队队长,被派到这里,帮助村民们发展农业生产。老人至今还记得,比他更老的老人们给他讲的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尼桑:我主要是跟一个名字叫艾初(音)的一个老人,死了可能是十多年吧,还有一个叫艾桑(音)的,死了可能五六年了。按照他们说那些,佤族(语)说,也就是两千年以前,就在这个时候呢,因为(粮食)产量很低,他(诸葛亮)就教(我们)如何耕种,如何选种,如何把这个种子管好。

约一千八百年前,一些蜀汉的官员被诸葛亮派到这里。他们带来了当时最先进的农耕技术,教会了南中人民盖房子,种水稻,使用耕牛,植桑养蚕,纺纱织布,改变了这里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

这里是云南省普洱市,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的最主要的产地之一。相传,当年正是诸葛亮在这里大规模的推广茶叶种植,才有了后来的普洱茶。今天,普洱茶已经是中国人最日常的生活茶饮之一。为了纪念诸葛亮,与其他地区不同,这里的人们奉诸葛亮为茶祖。像这样的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在广大的西南地区有很多,这些美丽的故事,宛若普洱茶的茶香,越是经历久远的年代,越是厚重,香醇。

赞曰:至此,诸葛亮对与南中的改革也就差不多了,农业是立根之本。而茶叶又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使人民安居乐业。

沈伯俊:早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就提出了他的治理南中的原则,南抚夷越。既然是南抚夷越,那他的原则就是,但欲服其心,不欲灭其类也。

七擒孟获,南抚夷越,最终让这里的人们过上真正稳定的生活。这才是诸葛亮心中真正的队南中的平定。经过几年的努力,蜀汉政权终于拥有了一个相对和平安稳的环境。而此时,诸葛亮所推行的内政改革> ,也已经全面展开。

内政,第一位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才。诸葛亮选拔人才,不拘资历,不拘地域,尤其注重德才兼备。张裔,益州太守,在南中叛乱时期,被反叛首领抓获献给了孙权。在这之后的数年里,诸葛亮的心里一直牵挂着这个才识过人的张裔,后来,在邓芝出使东吴期间,邓芝遵照诸葛亮的嘱托,向孙权提出,希望能够放张裔回蜀。适逢两国重新修好,孙权痛快答应了邓芝的要求,然而,事后孙权很快发现,张裔是一位博学多才之士。十分后悔放虎归山,于是立即派人去追,而张裔早已连夜返回蜀地去了。张裔归来,诸葛亮立即委以重任,蜀汉又有了一位得力的官员。蒋琬,费祎,董允,王连,陈震,张裔,费诗,秦宓等等,像这样被诸葛亮发现并任用的官员数不胜数。一时间,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巴蜀地区有才能的人才争相为国家效劳。

沈伯俊:他善于发现人才,诸葛亮本人就是刘备慧眼识才才走上政治舞台的。诸葛亮怎么识才?怎么衡量一个才?他始终坚持德才兼备。

内政建设,除了需要得力的人才,更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诸葛亮亲自主持制定了蜀汉的国家法典《蜀科》。以法治蜀,从严治国。公元 228 年,这一天,蜀汉的刑场周围挤满了文武群臣和围观的百姓。行刑时间将至,只见一个人缓缓来到刑场,这个人正是诸葛亮最疼爱的谋士,马谡。马谡,因为违反军令,导致战略要地街亭失守,兵败失守后,马谡又临阵逃脱,论罪当斩。临刑前,马谡给诸葛亮写信,信中,他视诸葛亮为自己的父亲,并将一家老小托付给诸葛亮,围观的百姓无不动容流泪,群臣纷纷向诸葛亮求情,然而,此时的马谡却十分清楚,自己罪无可赦,丞相绝不会姑息。马谡被斩首后,诸葛亮伤心欲绝,久久难以平复。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诸葛亮所惩处的人里面,既有亲贵,也有功臣,无论是什么人,一旦触犯刑律,诸葛亮一律严办,绝不偏袒。然而,诸葛亮的以法治蜀,绝不是依靠简单的严刑酷法,而是建立在教化的基础上,并充满了人性关怀。同为先帝托孤大臣的李严4,因为弄权而贻误军机,被诸葛亮弹劾流放。之后,诸葛亮给李严的儿子李丰写了一封信,信中,诸葛亮诚恳地说明了流放的理由,并希望李丰能够说服他的父亲,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李严得知之后,十分感动。多年以后,当李严在流放地听到诸葛亮逝世的消息,一时悲痛激愤,发病而死。

诸葛亮的法治,饱含了劝善惩恶的一片赤诚。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对他畏威怀德,心悦诚服。百姓怨声载道,沸反盈天,这是法治的最低层次;百姓道路以目,敢怒不敢言,这是法治的次低层次;百姓口无怨言,依法守法,这是法治的最高层次;百姓口无怨言,心有服意,受刑者刑之而不怨,诛之而不怒,这是先秦法家实践不可能达到的层次。

梁满仓:诸葛亮他这个治理国家,我说就是儒法融合,融合是有机的,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沈伯俊:我们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教化为先,法治为后,执法严明,公正守信。

招贤纳才,以法治蜀,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政通人和,吏风廉洁,巴蜀大地,开始呈现一派崭新的气象。现在,正是到了大刀阔斧,进行经济治理的时候了。

都江堰,这个由秦国李冰父子开凿建设的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无论是岷江出现洪峰还是枯水,它都忠实地把农业所需要的水量源源不断地送往成都平原,成就着天府之国的富庶。张开勇,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副局长,张开勇和他所在的都江堰管理局的主要工作就是维护都江堰水利工程能够正常发挥作用,以保证对成都平原超过一千万亩的农田的灌溉。

张开勇:李冰在整个三大布局,三大工程布局是非常科学,非常伟大的,但是并不是说他把所有的问题全部都解决了,正因为历朝历代都重视水利重视都江堰,对都江堰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地注入新的材料,新的技术,然后不断地完善。

这一年,一队 1200 人的士兵突然进驻这里,这些士兵是诸葛亮派来专门保护和维护都江堰的。作为水利工程,都江堰需要不断地进行维护,诸葛亮深知这一点。

张开勇:现在我们看的就是竹笼和杩槎的结合。这是杩槎,杩槎呢……

古代修建水利工程,没有现在的钢筋水泥,要以竹篾为兜,内装鹅卵石,逐层累叠而成堤坝。这样的建筑材料要是遇上特大洪峰,就有决堤的危险。多年的战乱,都江堰已经年久失修,为此,诸葛亮专设堰官对都江堰加强管理。一千二百人既是士兵,又是维护河堤的河工。他们长年驻守,日夜巡视,对都江堰进行保护和疏浚。

沈伯俊:诸葛亮的这一举措呢,又被后来的历代王朝仿效,沿袭,这才使都江堰能够两千年来持续发挥功效。所以我们可以说,都江堰这个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李冰有开创之功,诸葛亮则有维护之功。

在诸葛亮的呵护之下,都江堰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而诸葛亮所首设的堰官制度,则一直被沿袭下来。水利是农业之本,而农业是立国之本,经过几年的发展,蜀汉农业生产欣欣向荣,粮食连年丰收。晋人左思,在他的《蜀都赋》中,对当时成都平原稻黍千重的景象有着这样的描述:沟洫脉散,疆里绮错,黍稷油油,稉稻莫莫。

梁满仓:本来四川就是个天府之国,它有了一个稳定的环境,又有了一个很好的政策,那么农业它很快地就会发展起来。

巴蜀地区历来物产丰富,井盐是巴蜀地区最主要的物产之一。东汉末年以来,井盐的生产管理一度混乱,生产效率低下。诸葛亮决定,强化食盐官卖政策5,增加盐井的数量,同时对生产技术加以改进。井盐,是通过掘井汲取地下盐水熬制而成的。传统的熬制方法用所谓的家火熬制,诸葛亮大力改进和推广火井煮盐的技术。火井,就是指天然气井,史料记载,巴蜀地区是中国最早发现和利用火井的地方。一直以来,火井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诸葛亮对火井的井口进行了改进,使得火井煮盐的效率大大提高,产盐量是家火煮盐的一倍以上。直到今天,四川的盐井依然在使用火井煮盐。在今天的四川长宁、自贡等地,依然有很多古代留下来的盐井遗址。在诸葛亮治蜀期间,蜀地盐井遍地开花。盐,成了蜀地的重要物产之一,而盐税也因此成为蜀汉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后世有人因此称诸葛亮此举为以盐立国。

在古代,可以与盐相提并论的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铁。如果说蜀汉是以盐立国,那么还可以说蜀汉政权是以铁强国。三国时期,中国的冶铁技术得到高速发展,百炼钢、灌钢、淬火法等新的冶炼技术都在这个时期出现。史书记载,诸葛亮任命精于冶炼的巧匠蒲元在汉中铸造宝刀。蒲元对淬火用的水要求极高,专用蜀水淬火。一次,他命人从成都取蜀水回来,蒲元一试,说里面掺杂了八升涪水,不能用。取水者大惊,立即叩头谢罪,承认路上因不小心,洒掉了一部分蜀水,而掺进了八升涪水。蒲元用精湛的淬火技术,打造的刀具锋利无比,被誉为神刀。他命人往竹筒里装满铁珠用刀切之,竹筒应声而断。而他所打造的甲胄则异常坚固,据《南史》记载,蒲元为诸葛亮打造的筒袖铠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据说,以此甲胄技术,结合南中地区的藤甲,能造出一种既坚固又轻便的盔甲,这种盔甲,就是传说中软猬甲的原型。

沈伯俊:冶金业他不仅可以制造兵器,更多的他是制造农具。他是促使铁器的运用和推广,所以蜀汉不仅兵器有名,农具也做的很好。

蜀汉生产的铁器,更多地用于农业生产。这些质地优良的铁制农具,使用起来省时省力,便于精耕细作,有力推动了蜀汉的农业发展。盐业和铁业,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蜀汉经济的重要基础。然而,在蜀汉地区,还有一样更为特殊的物产,这种物产堪称稀世珍品,它不仅是王公贵族们竞相收藏的瑰宝,皇帝更是拿它作为赏赐臣子的重要赐物,它就是蜀锦。巴蜀之地,自古就有养蚕造丝的传统,而用蜀地所产的蚕丝织成的锦,因其工艺精湛、质地坚韧、色彩华美而闻名天下,故名蜀锦。诸葛亮曾经说过,决敌之资,惟仰锦耳。为了鼓励农桑,诸葛亮亲自垂范,种桑八百株,从事养蚕和织锦生产。为了提高蜀锦的产量,诸葛亮设立了专门的官员,负责管理蜀锦的生产。这样的官员叫做锦官。正是从诸葛亮开始,蜀锦的生产开始变成规模化的国家行为。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锦生产在规模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西晋文学家左思,在《蜀都赋》中说,蜀汉境内桑园遍地,城内大街小巷家家机杼之声相和,织锦人家千户万户,花纹装饰的织锦斐然成章,经过江水洗濯的织锦,色泽分外鲜艳。蜀锦,成为了蜀汉的重要出口产品。史书记载,曹操一家祖孙三代都十分喜欢蜀锦,曾经多次派人秘密来到西蜀购锦。孙权,经常用蜀锦奖励手下的大臣。不仅如此,蜀锦还远销至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伊朗、中东和欧洲地区。蜀锦,成为诸葛亮闭关息农、养育民物政策的最重要经济保障。

沈伯俊:当时,工匠们集中居住、生产的地方叫做锦里。衙门所在地呢,就叫做锦官城。于是乎,锦里、锦官城、锦城便成了成都的别名,今天还在使用。你看,有司盐校尉、有司金中郎将、有锦官,这几个专门官职的设置,再加上前面的堰官,可见诸葛亮是何等地重视巴蜀地区经济的发展。这方面做好了,就起到什么作用呢?富国安民,蜀中大治。

公元 234 年,早春时节,蜀地还未从漫长的寒冷中完全苏醒过来。蜀汉丞相诸葛亮决定再次率军北伐。这是诸葛亮一生中最后一次北伐。此时,距离刘备托孤已经十一年了。这十一年,诸葛亮倾尽全力治理蜀汉,蜀汉的国力已经全面恢复。这十一年,蜀汉经历了一次南征,四次北伐,抵御了一次魏国的侵略。前四次北伐,蜀汉都没能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现在,诸葛亮即将再次踏上征程,北伐曹魏。难道,这位著名的军事家真的可以消灭人口和军队数量已经五倍于自己的曹魏政权、从而复兴心目中的大汉王朝吗?早在第一次出征之前,诸葛亮曾经上疏后主刘禅,表达心志。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深追先帝之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言。

楼劲:这个时候他《隆中对》的当时的那种理想,应该说已经离他(理想)的实现已经越来越远了。已经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了。明明知道我就是能够延长它的运作而已,不可能再实现我的预定目标,但他依然坚定地走到了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蜀汉建兴十二年二月,诸葛亮举全国之力,亲率十万大军由斜谷口向北进军。早已得知消息的魏军统帅司马懿,在渭水之滨五丈原率领大军严阵以待。汉军与魏军对峙于五丈原。跟前几次交战一样,司马懿依然采取严防死守的战术,只是死守,决不出战。任由诸葛亮派人到魏军阵前百般辱骂。魏军将士个个忿恨,人人引为奇耻大辱,司马懿就是坚决不战。汉魏两军在渭水之滨相持数月。最终,诸葛亮无计可施,进退两难,终于一病不起。

赞曰: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当时已 53 岁,而且事事亲力亲为,食少事烦。司马懿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坚守不战,果然,不久诸葛亮病逝。这期间还有个小插曲,诸葛亮见司马懿久不迎战,就派人送了套女人衣物给他,意在说司马懿像个女人一样。但是这次激将法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重病中的诸葛亮知道,自己命数已定,北伐难成。弥留之际,专程从成都赶来的尚书仆射李福问诸葛亮百年之后谁可接任,诸葛亮说蒋琬可任。李福又问,蒋琬之后谁可接任,诸葛亮说费祎可任。李福第三次问话后,诸葛亮再也没有说话。此时的五丈原正值深夜,传说中,诸葛亮病逝之时,一颗流星划破长空,从东北落向西南,由大而小,陨落在诸葛亮的军营之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知识分子和贤臣诸葛亮,怀着北伐中原复兴汉室的未竟之志,离开了这个纷乱的世界。

赞曰:李福第三次问话,诸葛亮没回答,也就意味着蜀汉政权无法在传递下去了。即使诸葛亮做的再好,无人继承大业也是没有用处的。

梁满仓:他是生于乱世,他亲眼看到乱世给人们带来的种种灾难。他所追求的、兴复的汉朝,不是(东汉)末期的、桓帝灵帝那种黑暗的、四分五裂的汉朝,他是追求(汉)光武帝刘秀初建东汉的那种统一的、蓬勃的、欣欣向荣的这种汉朝。

楼劲:这就是为理想而死,为信念而死,为承诺而死。是这样,这是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从普通的老百姓,还是从大政治家这个角度来说,这都是最为可贵的品质之一。

自诸葛亮逝世以来,千百篇诗文讴歌他,无数的百姓颂扬他,遍布各地的文物古迹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沿着他的足迹,继承他的遗志,为中华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沈伯俊:诸葛亮的品格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集中体现。一是忠贞,这个忠是忠于理想、忠于事业,加以升华就是忠于国家、忠于民族。二是智慧,这种智慧是大智慧,这种智慧还包括军事智慧、科技智慧、以及更深刻的人生智慧。

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忠诚、敬业、自强、公正、廉明、勤政、淡泊,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贤臣的所有美德集于诸葛亮一身,成就了诸葛亮的伟大人格和精神魅力。成为所有时代衡量为官者贤愚忠奸的标尺。虽然诸葛亮的肉体生命早已不在,但他的精神生命光耀千秋。诸葛亮的名字,已经变成一个文化符号,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全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深深地影响着今天乃至明天的中国社会。

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很多,这里引用一段《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话: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由此观之,陈寿认为其带兵不懂随机应变。毕竟军师和将领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这就好比让子房代替韩信,刘邦肯定夺不了天下。如果诸葛亮身在太平之年,必定是治国栋梁。然而却时逢乱世,岂非天命也?


  1. 益州牧:牧之一职,起源极早。传说舜时置天下为十二州,设立州牧,一称州伯,牧是管理的意思,也就是各个州的行政长官。益州牧,总理益州的治安、民政、军事的最高长官。益州是东汉时最大的州,有汉中、蜀、永安等郡。治所(即州政府)在蜀郡的成都。它包括今天的四川省、重庆市全境和陕西省南部,云南省西北部。 ↩︎

  2. 邓芝:(?—251)字伯苗,汉族,义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朝臣。251 年病逝,官至车骑将军、假节。 ↩︎

  3. 藩属:旧指属国或属地。 ↩︎

  4. 李严:(?-234),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 ↩︎

  5. 食盐官卖政策: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 ↩︎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