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阅前文,偶见于丁酉六月应《院刊》约稿所著之文。读毕愈觉其实为吾大学向之三秋一概述,现列叙如下。

依稀记得三年前刚刚步入大学时的懵懂无知,如今却已成大四,凝眸回望来时的道路,曾经留下的足迹亦如沙滩上的脚印,在潮涨潮落中渐渐模糊不清。

那是在姑苏的第一个秋天,人行道上金黄的落叶在夕阳下显得别有一番景致。当时的我第一次与当年苏州大学 ACM-ICPC 集训队队长在咖啡厅内相遇,却不曾料到此后一年多的时间内,我会全身心的投入到 ACM-ICPC 集训队的训练之中。

那无数个在实验室的日日日夜夜,让我体会到了较高三更为枯燥的生活,却也带给了我许多快乐。此时的我,依然记得苦思冥想后推导出题目结论时的欣喜,记得奋笔疾书后证明出算法原理时的顿悟,记得那无数个奉献给数据结构和算法的日日夜夜,记得一遍遍的 WA 和随之而来的 AC,记得那一个个打训练赛的下午,匆匆忙忙地胡乱吃完从后庄带回来的晚饭,便投入下一场比赛。记得水平日渐提高时的欣喜以及发挥失常后的焦急。

四场比赛,始于上海,北上长春,辗转北京,终于上海,两铜两银,曾创下苏州大学的历史最佳。那个小小的实验室,承载着一群人的梦想,大家不断的奋斗,只为接近更广阔的天空。

在竞赛场上厮杀了一年有余之后,便思忖着能否体验一下别样的大学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遇到了曲波老师,并在她的指导下,开始接触本科生科研。自此以后,我大学生活的重心便开始由竞赛转向科研。

起先只是在实验室照着给定的图纸焊接电路,根据他人给出的思路编写代码;接着慢慢接触到了各类项目,利用周末前往企业进行设备的调试与安装;然后逐步参与到项目方案的设计之中,通过对现场的实地考察,分析客户的具体需求,给出项目的解决方案。在这一系列的锻炼之中,不论是方案的设计,还是现场的调试,亦或是与员工的沟通,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此期间还参与了“䇹政基金”项目、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基金项目、书院“3I”工程这些科研项目,均顺利结项。可以说,科研使得我的生活目标不再那么世俗,而多了一丝能使方寸得以安宁的纯粹。

回顾这短暂的三年,感念于书院院长、指导老师、辅导员们的深深教诲,以及各位同窗好友的帮助。一路跌跌撞撞的走来,曾以为自己羸弱无能,也曾以为自己战无不胜,到如今才真正知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故作诗叹道:

那岁清秋谈笑里,披星踏露向东堂。

新枝全凭春泥护,凤阁门前翠竹昌。

碌碌三秋藏颖处,茫茫天地夏虫乡。

舍郎当有登堂志,青史留名后世扬。

丁酉年六月廿九